ESG、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这三个词经常混在一起说,它们到底是一回事吗?有啥区别呢?这是个好问题!确实,这三者关系紧密,但又各有侧重,经常被搞混。咱们来一个一个捋清楚:
01 企业社会责任
这个概念出现得最早,我们可能更熟悉一些。简单来说,社会责任主要是指企业除了追求利润之外,还应该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比如,捐款救灾、资助教育、保护环境、善待员工等等。它更强调企业的“付出”和“贡献”,是一种“企业公民”的理念。
特点:
1. 主体:主要是企业。
2. 性质:往往带有一定的“自愿性”和“慈善性”,很多企业做CSR是为了提升形象,是一种“锦上添花”的行为。
3. 范围:相对聚焦于企业直接影响的范围,比如员工、客户、周边社区等。
4. 衡量:早期可能更多依赖企业自述、媒体报道,缺乏统一、量化的标准。
你可以把社会责任想象成是企业给自己“做公益”,虽然好事,但可能还是有点“单方面”的意味。
02 可持续发展
这个概念比CSR更宏大,它最早在1987年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被明确提出,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它关注的是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维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重底线”)的长期平衡和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宏大的目标,关乎整个人类文明的未来。
特点:
1. 主体:不仅仅是企业,而是政府、社会组织、个人等所有社会成员。
2. 性质:是一种必须达成的目标,带有“必要性”和“全局性”。它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必须怎么做”的问题。
3. 范围:非常广泛,涵盖全球、国家、区域、社区等各个层面,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的方方面面。
4. 衡量:更侧重于宏观的、长远的影响和目标达成。
可持续发展就像是设定了一个“终极任务”:我们要让地球和人类社会能够健康、长久地运转下去。这是一个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的大工程。
03 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
ESG是最多人困惑的词,因为光看三个英文字母的缩写让人猜也没法猜。其实它是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缩写,代表一种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长期价值的综合框架,涵盖环境责任、社会影响和内部治理三大维度。
你可以把它看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种“方法论”或“评估体系”,尤其侧重于在企业层面的应用。
特点:
1. 主体:主要聚焦于企业,但影响波及投资者、监管机构、消费者等所有利益相关者。
2. 性质:更偏向于一种“管理框架”和“投资标准”。它要求企业将环境、社会、治理因素纳入日常经营和战略决策中,并对外披露相关信息。对于投资者来说,ESG是筛选投资标的、管理风险、追求长期回报的重要依据。
3. 范围:虽然也关注广泛议题,但更侧重于那些能够影响企业长期价值、具有可衡量性、可报告性的因素。
4. 衡量:强调标准化、量化和透明化。有越来越多的ESG评级机构、披露准则(如GRI、SASB、TCFD等),试图让ESG表现“可衡量、可比较”。
你可以把ESG想象成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个“大目标”的“导航系统”和“体检报告”。它帮助企业识别在环境、社会、治理方面的风险和机遇,规划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并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健康状况。同时,它也是投资者判断企业“健康度”的重要参考。
也就是说,它同时解决两个方向的问题,一个是对外部的社会影响,另一个是企业自身的增长飞轮/正向闭环(比如,企业有了更好的碳管理、更高的员工满意度和社会认可度、更完善的治理与风险管理,自然对企业本身的长期财务表现产生正向作用,而且有效降低融资成本,促进企业更好地创造收益,进而继续增强ESG管理,如此循环)。
总结
企业社会责任(CSR)是最早提出的概念,更侧重企业的“道德自觉”和“慈善行为”。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更宏大、更根本的目标,关乎整个人类和地球的未来,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ESG则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尤其是在企业实践和投资领域,发展起来的一套更系统化、更可衡量、更强调与商业价值结合的框架。
不过,随着CFA协会(特许金融分析师协会)将其”ESG投资证书”更名为”可持续投资证书“, “ESG”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已经趋同了。其实也很好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早期提出的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维度,与现在ESG提出的治理、社会、环境异曲同工,良好的治理本身就是经济/利润的根本。
理解了这三者的区别和联系,我们再来看ESG,就能更清晰地把握它的定位和意义了。
来源:智数观澜ESG
本文仅作分享,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