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合规头条 > 欧盟 CBAM 关税重压下,中国企业应对的四步关键策略

欧盟 CBAM 关税重压下,中国企业应对的四步关键策略

发布时间:2025-05-27 10:37:27   浏览:7
收藏


在全球气候治理的漫漫长路中,欧洲联盟所推行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始终是各方关注的焦点策略。该政策的任何细微变化,都有可能在环球贸易与气候治理的舞台上激起千层浪。近日,欧盟环境委员会顺利通过了CBAM的修正案,此举被众多行业专家解读为对中小企业极具鼓舞的积极信号。

这一机制的全面施行,无疑在重塑全球贸易规则,给国际贸易格局带来深刻变革。我国对欧出口企业首当其冲,自过渡期开启,便频繁接到欧盟进口商提交碳排放数据的要求。若企业在当下过渡期未能积极应对,一旦 2026 年 CBAM 正式征税,成本将如脱缰野马般激增,对企业利润空间形成极大挤压,甚至可能威胁企业在欧盟市场的立足之地。

CBAM:本质与核心规则剖析

CBAM 政策怀揣两大核心目标。一是防止碳泄漏,避免因欧盟内部严苛气候政策,致使企业为降低成本将高碳生产环节迁至政策宽松地区,进而导致全球碳排放总量不降反升。二是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通过对进口产品征收与欧盟本土企业相当的碳成本,消除因低碳政策区域优势造成的不公平竞争现象。

从覆盖范围来看,2026 年全面执行时,钢铁、铝、水泥、化肥、电力等行业赫然在列。以 2023 年数据为例,中国对欧盟出口的钢铁产品价值 82 亿欧元,铝产品达 48 亿欧元,水泥、化肥、电力等行业也有相当规模的贸易往来。这些行业产品将成为 CBAM 重点监管对象。

其计税逻辑较为复杂。首先要精准核算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隐含碳排放量,涵盖直接排放(范围 1)以及部分间接排放(范围 2)。而后依据碳价差进行补缴,CBAM 证书价格通过欧盟碳价(EU ETS)减去出口国实际碳成本(包括碳税缴纳或碳市场支出等)得出。例如,当欧盟碳价为 90 欧元 / 吨,中国碳价按 50 元(约合 6.5 欧元)换算,每吨产品便需补缴 83.5 欧元的差价。

欧盟进口商索要碳排放报告的背后缘由

过渡期内(2023.10 - 2025.12),欧盟对进口商申报碳排放数据有着强制要求。进口商需按季度提交产品隐含碳排放量,且需细化至具体生产工艺,如炼钢需明确是高炉炼钢还是电炉炼钢。虚假申报将面临严厉处罚,2024 年某钢铁企业就因数据不全,被处以 200 万欧元的高额罚款。这一规定旨在让进口商和出口企业提前适应数据申报流程,为后续征税奠定数据基础。

此外,欧盟进口商积极索要碳排放报告,也是为 2026 年正式征税提前筹备。他们需构建供应商碳排放数据库,以此优化采购渠道,挑选碳排放量更低、更具成本优势的供应商。同时,由于碳关税最终大概率转嫁至出口企业,进口商需提前核算采购成本,评估不同供应商产品在征收碳关税后的价格变化,维持自身利润空间。

中国企业应对 CBAM 的四步关键策略

搭建精准碳足迹核算体系:企业可依据 ISO 14067 这一产品碳足迹国际标准,或遵循欧盟 MRV 规则,按生产设施实际排放进行监测(需经欧盟认可机构核查)。在工具选择上,既可以投入 80 - 150 万元组建内部 LCA(生命周期评价)团队,也可采购如碳云管理等专业服务,单产品核算费用在 5 - 20 万元。

全力降低产品碳强度:在工艺升级方面,钢铁行业可引入氢基直接还原铁(DRI)技术,有望降低 70% 的碳排放量;铝行业采用绿电替代,每吨铝可降碳 12 吨。同时,采购绿电绿证也是有效途径,2024 年中国绿证均价 45 元 / 张(1MWh),可用于抵扣产品范围 2 的排放。

积极对接国际碳定价机制:企业可借助国内碳市场,购买 CEA(全国碳配额)或 CCER 来抵扣部分碳成本。放眼国际,投资符合 VCS、GS 标准的项目,部分欧盟国家允许以此类项目碳信用进行一定比例(上限 5%)的抵消。

申请欧盟认可的碳成本抵扣:企业应妥善保存中国碳市场交易记录或碳税缴纳证明,以此作为碳税凭证。同时,积极通过 EPD(环境产品声明)、ISO 14064 认证,提升自身数据可信度,争取更多碳成本抵扣机会。

CBAM 虽看似是欧盟设置的贸易壁垒,但换个视角,更是推动中国企业加速绿色升级的有力催化剂。企业应抓住 2026 年正式征税前这一宝贵时间窗口,积极构建 “核算 - 减排 - 认证 - 申报” 全链条应对能力,将碳约束巧妙转化为自身竞争优势,在中欧绿色贸易新秩序中抢占先机。






来源:合规、欧盟委员会、中国海关总署、碳云管理中心
本文仅作分享,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