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刑事法律监管要求
1. 商业贿赂类犯罪
我国《刑法》根据行贿主体和受贿主体的不同,规定了十一个商业贿赂相关罪名,行贿和受贿行为均可能构成犯罪,织就了一张严密的法网。
2. 其他商业领域腐败类犯罪
在商事活动中,除了商业贿赂类犯罪以外,企业还有可能触犯的商业腐败类犯罪以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侵犯商业秘密罪为主。
(1)职务侵占罪
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行为。企业内常见的职务侵占行为包括提供伪造材料虚假报销等。
(2)挪用资金罪
挪用资金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
(3)侵犯商业秘密罪
侵犯商业秘密罪,是指以盗窃、贿赂、欺诈、胁迫、电子侵人、披露、使用、允许他人使用等不正当手段,侵犯商业秘密,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
(二)行政法律监管要求
1. 主要行政监管法律法规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是最主要的商业贿赂监管部门,《反不正当竞争法》是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处罚商业贿赂行为最主要的执法依据。
2. 商业贿赂类行政违法行为重点问题分析
(1)侧重行贿责任,允许向直接交易相对方提供折扣或向中间人提供佣金
《反不正当竞争法》仅规定了行贿的法律责任,未规定受贿责任。
(2)员工的贿赂行为将推定为公司的行为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经营者的工作作人员进行贿赂的,应当认定为经营者的行为,但是,经营者有证据证明该工作人员的行为与为经营者谋取交易机会或者竞争优势无关的除外。
(3)对交易有影响力的第三方的范围可能较宽
由于《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商业贿赂受贿主体中,第三类受贿主体“利用职权或者影响力影响交易的单位或者个人”的外延较为丰富,根据文义解释,此处“影响力”是指“非职权影响力”,因社会关系和人情往来的复杂性,任何能促成、撮合交易的第三方都可以被认定具有对交易的“影响力”。
来源:企业合规师专业水平培训辅导用书、律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