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造假”22亿,
“中国企业”的海外失信?
2020年4月2日,瑞幸咖啡自曝:内部调查此初步阶段确定的信息表明,从2019年第二季度到2019年第四季度与虚假交易相关的总销售金额约为人民币22亿元。在此期间,某些成本和费用也因虚假交易而大幅膨胀。
造假事件一时引起轩然大波,但是在国外的成熟市场,对于投资者保护的要求非常严格。这一次的“瑞幸事件”,其实也是对所有中国企业的又一次的合规风险教育。这对中国企业在国外市场有巨大的负面影响:不管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从事什么业务,在美国投资者眼中,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中概股”,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信任就像一张纸,一旦被揉皱,就再也不能恢复完美了。
风险为何产生?
01 外部政策环境
1、信息披露不全面
上市公司的负面信息很难得到释放。一方面,我国确认公司造假只能依赖证监会的调查与判断,而目前的监管力量和人手并不足以及时覆盖三千多家上市公司;另一方面,市场参与者的负面信息调查、释放和看空交易较容易被认定为“损害公司商业信誉”或“窃取商业机密”而被上市公司报案受到刑事处罚。
2、处罚机制较轻
萨班斯法案推动了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在全球范围里开展,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条款,比如说302、304、404、966等等,专门针对上市公司造假提出了非常明确的惩罚要求:如果企业有意制造了一个财务造假的事件,企业高管最多可以被判罚25年,处罚金额最高达到500万,对企业最高到2500万。为何中国的造假屡禁不止?因为中国证券造假最高的惩罚是60万元,如果根据自己衡量造假的一个收益的话,那60万根本就感觉不出什么来,所以说中国上市公司造假根本就屡禁不止,在大家的呼吁下,修订了新的证券法,新的证券法是在2020年3月1号生效:罚金从60万增加到了1000万。
02 企业合规风险管理建设不完善
实现企业合规风险管理需要建章立制、把所有的控制点设计好。没有明确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内部很可能因为部分有控制权的高管团队或员工的不良嗜好,或者某种追求高收益的不正当诉求,转变成其进行舞弊的驱动力。另外企业对风险管控资本市场其实是一个击鼓传花过程,为了上市而上市的公司就是为了圈钱而上市的公司。这个过程里每个人都是赢家,上市了之后所有的前期投资人,最后都几十倍上百倍的把投资收回,最后接盘的就是真正的二级机构的广大投资者,最后受损失最多的还是散户。因为它的信息不透明,直到公布造假之后,在跌停的状况下,根本就没法出手,这也是为什么特别重视对于投资者保护的原因。
中国企业如何做好合规风险建设?
01 探索收集和利用负面信息交易的制度
雪湖资本和浑水此类境外看空机构通过以上提到的独特信息收集和分析的方式对瑞幸进行价值判断,最后通过做空瑞幸股票获利。这在美国资本市场体系里保持市场效率非常重要的一种机制。而在我国境内资本市场,这种机制目前总体上还不畅通,很容易陷入违法后果。
在我国现有A股主板和科创板体制下,允许此类卖空机构的存在和获利、并成为重要的市场力量,可以将大量造假公司和高估的公司揭露出来,大幅提高市场定价效率。因此,可以探索制定相关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允许投资者主动去收集负面信息,并从制度层面允许他们利用收集的信息在市场上进行卖空交易获利。
02 企业合规建设
企业合规是指企业建立一套规章制度及行为准则,要求企业员工的行为不违反法律以及公司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对风险管理过程有效性进行评价和改善是必需的,使企业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融为一体,是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其重要作用主要在于全面参与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发现并评价重要风险因素,协助企业改善风险控制程序。
03 企业风险管理
1、建立健全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体系:针对诸多风险载体,需要加强对资产风险的管理,将企业行政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财务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及声誉风险等悉数纳入风险管理范畴。
2、加强信息技术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基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和通讯技术,建立灵敏高效的信息收集、加工和反馈机制,使信息系统覆盖企业所有的业务经营及管理领域,并通过建立组织架构、工作制度和交流渠道,促进信息的充分流动,使企业能够利用风险管理技术识别、控制和分散风险,提高企业整体风险防范能力。
3、制定风险管理策略与监控预警体系:根据企业经营战略、经营特点,确定企业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度,明确风险的最低限度和不能超越的最高限度,并据此确定风险的预警线及相应采取的对策。
部分内容来源瑞可科技
绿咨力助力企业合规风险建设,可根据企业经营战略、经营特点,确定企业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度,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和监控预警体系,帮助企业提升风险防范能力。